Copyright © 惠州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567号
2024-12-24
惠州,这座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岭南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北靠罗浮山,南临大亚湾,东江蜿蜒而过,西枝江与之交汇,山水相依,自然风光旖旎。其地势西北高、南部低,地形以台地、平原阶地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多雨,四季宜人。
惠州不仅自然风貌迷人,更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城市,素有 “岭南名郡”“粤东门户” 之称。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设傅罗县起,惠州已有两千多年的建制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惠州一直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是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
惠州的历史画卷上,众多古代名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或生于斯长于斯,或在此地为官施政,或因贬谪流寓于此,他们的故事、功绩和才学,成为了惠州宝贵的文化遗产,也见证了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绍圣元年(1094 年),他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从此,苏轼与惠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轼在惠州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他并没有被困境打倒,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一切。他积极参与当地的民生事务,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苏轼见惠州百姓渡河不便,且常有人溺亡,便积极倡议修建桥梁。他亲自参与设计和筹款,甚至捐出了皇帝赏赐的犀带,动员弟妇史夫人拿出数千两黄金资助。在他的努力下,东新桥和西新桥横跨江河,宛如长虹卧波,不仅便利了交通,也成为了惠州的标志性建筑。惠州西湖原名丰湖,苏轼将其改名为西湖,并在湖畔筑堤,这便是著名的苏堤。苏堤的修建,不仅美化了西湖的景色,还改善了周边的水利环境,使得西湖成为了惠州的一颗璀璨明珠。“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笔下的这首《食荔枝》,生动地描绘了惠州的风土人情和丰富物产,让惠州的岭南风貌闻名遐迩。
邓承修(1841 - 1892),字铁香,号伯讷,广东惠阳县淡水人。咸丰十一年(1861 年)举人,历任刑部郎中、浙江道、江南道、云南道监察御史、鸿胪寺卿、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职。
邓承修在御史任上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有 “铁笔御史” 之称。从清同治十二年(1873 年)至光绪十一年(1885 年),十二年间向皇帝呈重要奏疏十六疏之多,弹劾前两广总督刘坤一、广州知府冯端本等贪官污吏。他对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弃战求和的行径亦疾恶如仇,予以揭露,其直言敢谏倾动朝野。
中法战争期间,邓承修展现出坚定的爱国情怀与卓越的外交才能。光绪十一年(1885 年)底,他临危受命,单骑出关,与法国使者会勘中越边界。尽管疾病缠身,却坚守职责,面对法方的领土要求寸土不让,声言 “即断我头,亦不能从”,以生命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争回嘉隆河、八庄、十万山、分茅岭、江平、黄竹等地。
光绪十四年,邓承修因病告老还乡。他晚年投身教育,主讲丰湖书院,光绪十五年(1889 年)在淡水创办崇雅书院,亲任山长,以 “端学术,正人心” 为学规,培育众多人才,其儿子邓仲果和同乡欧榘甲皆受其教诲。他还积极保护建设惠州西湖,光绪六年(1880 年),他见西湖被蚕食强占,便以郡城险要为由,奏请濬湖,乞饬督抚筹款疏濬,严禁开垦,并提出清理沿湖田扩归还湖,以田租作管理费之策,使西湖得以维护与修缮。
叶梦熊(1531 - 1597 年),字男兆,号龙塘、龙潭,又号华云,明代惠州府归善县万石里(今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人,是明代惠州著名的三尚书之一,叶春及之侄。他少怀大志,为文有气概,师从何端恪于广州,颇具辩才。1561 年中举人,1565 年考中进士,开启仕途之路。
叶梦熊初入官场,任福建福清知府。彼时福清县官场腐败,串通作弊、损公肥私之风盛行。他到任后,以雷霆手段整饬吏治,以身作则,恩威并施,短期内便使福清县的积弊得以革除,“吏治尚严,人不敢以私”,自此声名初显。1572 年,他升任南京户部主事,负责凤阳粮仓管理。凤阳仓作为军储仓,在粮食储存与转运过程中存在诸多贪腐潜规则,过往主官常借粮食损耗之名中饱私囊。叶梦熊到任后,坚决裁去所有不合理的损耗名目,废除潜规则,并对贪赃官吏予以追责,其公正严明令人敬畏。
1574 年,叶梦熊转任赣州知府,此为其人生重要转折点。赣州地跨四省,山林茂密,利益交错,匪患严重。叶梦熊到任前,赣州土匪势力猖獗,以叶楷为首的土匪团伙尤为嚣张,其势力范围达三百余里,严重扰乱当地治安。叶梦熊采取重点打击策略,深入叶楷势力范围的村落,巧妙利用叶楷内部矛盾,招安部分人员作为内应,及时掌握叶楷动向。当叶楷率万人造反时,他依据内应消息分兵据守,阻止叛乱扩大,待叛军攻势受阻,果断率官军反攻,叶楷最终在内外夹击下自焚身亡。此后,叶梦熊在土匪旧地设置长宁县,彻底平定赣州动乱,其智谋与果敢深受赞誉,巡抚江一麟赞其 “不动声色,一旦芟除,真妙算哉”,自此他与军旅结下不解之缘。
在军事才能展露的同时,叶梦熊在地方治理上也颇有建树。任安庆知府期间,他设计诛杀邑内天堂山巨寇,保一方安宁;万历十年(1582 年),升任云南副使,未及赴任便改任浙江巡海兵使。当时日本海盗频繁侵扰海疆,叶梦熊巡视海防后,积极应对,召集外海渔船,编次成伍,训练技击之法,修缮军事器械,使沿海各地皆兵,不仅有效抵御了倭寇,还使每年的军饷节省一半,其守战思想在实践中得到成功验证,也因此得到朝廷赏识与重用,调任永平道(今河北卢龙)兵备。到任后,他向总督王一鹗献上制造 “轻车重炮” 之策,经采纳督造,一种名为 “叶公神铳” 的新式火炮诞生。该炮将炮身减轻,改用铁锻造,加长炮膛,增加射程,采用 “公领孙” 一炮多弹模式,杀伤力极强,且装备车轮,机动性大大增强。此炮一经问世,便在辽东战事中初试锋芒,展现出巨大威力,随后被推广至北方各军事重镇,成为明朝军事的重要依仗。
叶梦熊一生最大的功绩当属平定宁夏哱拜之乱。万历二十年(1592 年),宁夏致仕副总兵、蒙古人哱拜及其子发动叛乱,叛军来势汹汹,迅速攻下河西 47 堡,全国震动。叶梦熊临危受命,以甘肃为后方,大规模制造新式火器,率大军入宁夏平叛。他携神炮火器四百车,后勤采用新式战车,制定了一套严谨而灵活的战法:战争伊始,先以大炮歼敌于五六里之外;待敌人靠近,再用三眼火铳、火铳、火箭、弓箭等远程单发武器射击;敌人继续逼近时,用一窝蜂火箭等覆盖面大但准头欠佳的武器攻击;更近一步,则使用火砖、火雷等投掷类火器;最后才是士兵与残余敌人短兵相接。他还乘坐战车亲冒箭矢督战,鼓舞士气。在围城战中,他一边修筑堤坝引黄河水灌城,另一方面用大炮攻城,同时施反间计,使哱拜集团内部发生火并。最终,李如松攻破大城后围哱拜家,哱拜自缢,哱承恩等被擒,叛乱得以平息。此役充分展现了叶梦熊的军事智慧,他的敢战之勇、机变多谋、临机善决令人钦佩。战后,叶梦熊升任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
叶梦熊不仅在军事上成就斐然,在文化领域也颇有贡献。他著有《华云集》《五镇奏疏》《筹边议》《关西漫稿》《靖氛外史》《战车录》《运筹决胜纲目》《万世文字之祖论》等多部著作,其作品涵盖政治、军事、文学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思想见解。
万历二十五年(1597 年),叶梦熊逝世,御赐葬于惠州市菱湖边犹龙山(后改名太保山),墓地陈设石人、石马、石羊、石牛、石龟等,彰显其一生荣耀与功绩。叶梦熊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惠州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激励着后人不断砥砺前行,其墓地和故居地也成为惠州重要的人文遗址,供后人缅怀与追思。
在惠州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古代名人,他们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惠州的文化天空。
隋代高僧智敫,创岭南佛教 “摄论俱舍派”,以《摄大乘论》和《俱舍论》为宗旨,在佛教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其教义的传播为岭南地区的佛教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吸引众多信徒追随,促进了佛教文化在当地的深入渗透与传承。
唐代高僧怀迪,作为佛经翻译家,不辞辛劳,致力于将佛教经典翻译成中文,使更多人能够接触和理解佛教教义,为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搭建了桥梁,其翻译工作对后世佛教思想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宋代陈楠,字南木,号翠虚,人称陈泥丸,是道教南宗四祖。他师承道教南宗三祖薛道光,在道教修行和理论研究上造诣深厚,著有《翠虚篇》等经典著作,提出了独特的内丹修炼理论和方法,对道教南宗的发展和传承贡献卓越,其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道教信徒,在道教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明代王度,任山东道监察御史,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而闻名。在政治舞台上,他坚守正义,不畏惧权贵的压力,积极履行监察职责,为维护朝廷的清明和公正不懈努力,其事迹彰显了古代士大夫的高尚气节和担当精神,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
这些古代名人,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智慧,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不仅丰富了惠州的文化内涵,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故事在惠州大地上代代相传,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卓越,为传承和弘扬惠州的历史文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