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惠州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567号
2025-01-21
在惠州的罗浮山,秀谷幽岩和飞瀑名泉的石壁上,散落着众多朱色石刻,它们就是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罗浮山摩崖石刻。这些石刻历经岁月洗礼,如同历史的使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
当你踏入罗浮山,仿佛进入了一座天然的 “书法展览馆”,篆、隶、楷、行、草诸体俱全的石刻琳琅满目。它们规格不一,有的小巧精致,小不盈寸却自有天地;有的气势恢宏,大至数米,需仰观方能领略其全貌。这些石刻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展示,更是一部部生动的史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史料价值。
据记载,罗浮山摩崖石刻盛于唐宋,直至清末仍连绵不断。众多文人墨客、官宦贤士、政要名人纷至沓来,留下了墨宝真迹。从宋代的祖无择、苏轼,到明代的湛若水,再到清代的丘逢甲,他们或抒发豪情壮志,或歌颂自然美景,或记录人生感悟,每一处石刻都承载着他们的情感与思想。
罗浮山摩崖石刻位于惠州市博罗县的罗浮山。罗浮山地处广东省中东部,坐落在惠州博罗县西北境内东江之滨,横跨博罗县、龙门县、增城市三地 。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岭南大地之上,北回归线穿境而过,使其气候温润宜人。
罗浮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利。从广州、深圳等周边城市出发,无论是选择自驾,沿着顺畅的高速公路行驶,大约 2 - 3 小时即可抵达;还是乘坐公共交通,先到达博罗县或惠州市,再转乘当地交通工具,都能顺利前往。 这为游客们前来观赏摩崖石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石刻周边的自然景观堪称一绝,奇峰罗列,形态各异。有的山峰如利剑直插云霄,有的似仙女亭亭玉立,还有的像巨兽伏地,栩栩如生。432 座山峰连绵起伏,共同勾勒出一幅雄伟壮丽的山水画卷。
飞瀑宛如银练,从悬崖峭壁上倾泻而下,气势磅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景象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诠释。白水门瀑布、飞云溅雪瀑布等,水流轰鸣,飞花碎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幽岩则静谧深邃,仿佛隐藏着无数的秘密。踏入其中,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清凉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到宁静与神秘。
在这山水之间,植被繁茂,四季常青。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覆盖着山峦,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林下灌木丛生,各种珍稀植物在这里茁壮成长。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香气,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每一次呼吸都仿佛是在给身体进行一次洗礼,令人心旷神怡。当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宛如大自然演奏的美妙乐章,与飞瀑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和谐的自然交响乐。
罗浮山摩崖石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那时,罗浮山的秀丽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他们被这里的美景所陶醉,纷纷挥毫泼墨,在石壁上留下了自己的感悟与印记,罗浮山摩崖石刻也由此逐渐兴起 。
北宋时期,祖无择在惠州任职期间,常游历罗浮山。宋皇祐二年(1050 年)闰十一月二十七日,他在白鹤观后五龙潭边的石崖上,题刻下 “长寿涧” 三个篆体大字 ,字大 0.15×0.20 米。这处石刻不仅是罗浮山现存年代最早的石刻之一,更是开启了罗浮山摩崖石刻辉煌历史的先河。此后,文人雅士们慕名而来,石刻数量逐渐增多,内容也日益丰富。
到了南宋,罗浮山摩崖石刻得到进一步发展。淳熙六年(1179 年),“罗浮” 二字被郡守吴裒男刻于白鹤观后五龙潭边的石崖上。这两个篆体大字,字大 1.50×1.20 米,笔致端严稳重,线条流畅雅致,古意盎然。其端庄凝重的风格,彰显出当时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准,也体现了人们对罗浮山的尊崇之情 。
宋代理学盛行,文化繁荣,众多文人墨客热衷于游历山水,以诗词歌赋抒发情怀。罗浮山作为岭南名山,自然成为他们的心仪之地。除了祖无择、吴裒男的题刻,还有不少文人留下了墨宝,这些石刻多以赞美罗浮山的自然风光、表达对道家仙境的向往为主题 。它们不仅反映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也为后世研究宋代的文化、思想和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明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罗浮山摩崖石刻迎来了又一个高峰。明代的石刻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显著提升,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涵盖了诗词、题记、游记等多种形式。湛若水是明代著名学者,他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 “甘泉学派” 。他在罗浮山建有三所书院,并在此讲学,推动了罗浮山的讲学活动。黄龙洞在当时成为许多名士大儒谈经论道的乐园,而湛若水所题的 “黄龙洞” 石刻,位于黄龙登山古道边,擘窠大字面积约 4 平方米,结体严谨,雍容大度,见证了这一历史时期罗浮山的文化繁荣。
此外,叶春及的《逃暗记》也是明代罗浮山摩崖石刻的重要代表。叶春及是惠州 “湖上五先生” 之一,曾任福建惠安知县,为官清廉,却被奸臣所害,避难于罗浮山石洞讲学。《逃暗记》记叙了他为官、被诬、避难的经过,全文共 118 个字,刻于九天观右侧二里石洞山房故址的一块大石陡壁上,面积约 40 平方米,字体为隶书,竖排,字大 0.17×0.15 米。此石刻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其书法艺术价值和雕刻艺术价值也备受赞誉 。
清代,罗浮山摩崖石刻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准。这一时期,许多文人墨客、官宦贤士前来罗浮山游览,留下了大量的石刻作品。其中,丘逢甲为冲虚观题刻的 “洗药池” 及附刻的小诗备受瞩目。诗中 “仙人洗药池,时闻药香发。洗药仙人去不返,古池冷浸梅花月”,缅怀了葛洪在罗浮山采药救人的事迹,充满了对历史的追思和对仙境的遐想。而诗刻之上,毛鹤翔所镌刻的 “祁子隐居” 四字,字迹古朴,意蕴深远,为整个石刻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从唐宋到明清,罗浮山摩崖石刻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这些石刻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各个时代的文化印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 。
罗浮山摩崖石刻的书法艺术堪称一绝,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在这里争奇斗艳,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
篆书石刻 “罗浮”,位于白鹤观后五龙潭边石崖上,阴刻篆体,字大 1.50×1.20 米,落款为 “淳熙己亥良月望日,郡守睢阳吴裒男有书” 。这两个字笔致端严稳重,线条流畅雅致,古意盎然。其笔画粗细均匀,藏头护尾,结构对称而严谨,充分体现了篆书古朴典雅的风格。观赏此石刻,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人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罗浮山的深深敬意 。
而隶书石刻《逃暗记》,则位于九天观右侧二里石洞山房故址的一块大石陡壁上,面积约 40 平方米。上刻《逃暗记》全文,共 118 个字,隶书竖排,字大 0.17×0.15 米 。其字体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显得庄重古朴,又富有灵动之感。《逃暗记》不仅以其隶书的独特韵味吸引着书法爱好者,还因其蕴含的历史故事而备受关注。它记叙了明代叶春及因厌恶官场而隐居罗浮山的经历,为研究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人心态提供了重要线索 。
此外,楷书的严谨规整、行书的潇洒流畅、草书的奔放飘逸,在罗浮山摩崖石刻中也都有精彩呈现。这些不同书体的石刻,犹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共同构成了罗浮山摩崖石刻丰富多样的书法艺术景观 。
罗浮山摩崖石刻的内容题材广泛,涵盖了古建筑、名人题刻、乡规民约等诸多方面,每一处石刻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
在古建筑方面,一些石刻记录了罗浮山道观、寺庙等建筑的修建、修缮情况,为研究古代建筑的沿革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冲虚古观周围的部分石刻,详细记载了道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扩建、重修过程,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建筑工艺、资金来源以及社会对宗教建筑的重视程度 。这些石刻仿佛是一把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古代建筑世界的大门,让后人能够一窥古代建筑的辉煌与变迁 。
名人题刻更是罗浮山摩崖石刻的一大亮点。众多文人墨客、官宦贤士、政要名人在此留下墨宝,他们或赞美罗浮山的自然风光,如 “罗浮胜景,天下奇观”;或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如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的豁达情怀;或表达对道家文化的推崇,如 “道可道,非常道” 的深刻思考 。这些题刻不仅展现了名人的书法技艺,更反映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
乡规民约类的石刻则体现了当地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它们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规定了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如爱护山林、和睦邻里、遵守公德等 。这些石刻犹如无声的教诲,时刻提醒着人们要遵守社会规范,传承良好的道德风尚,对维护当地的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罗浮山摩崖石刻的规格差异极大,小不盈寸的石刻精致细腻,大至数米的石刻则气势恢宏,给人带来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 。
小石刻往往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构思吸引人。在一些幽静的山谷中,你可能会发现一些小巧玲珑的石刻,它们的字虽然不大,但笔画清晰,线条流畅,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这些小石刻可能是某位文人墨客即兴留下的作品,虽不起眼,却充满了生活情趣和艺术感染力 。
大石刻则以其磅礴的气势震撼人心。如 “黄龙洞” 石刻,位于黄龙登山古道边,擘窠大字面积约 4 平方米,结体严谨,雍容大度 。远远望去,这几个大字犹如巨人屹立在山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站在石刻前,仿佛能感受到书写者的豪迈气概和非凡气度 。又如 “岭南第一山” 石刻,也是规格较大的一处,其独特的横书与竖书 “混搭” 的写法,别具一格,在山林间格外醒目,彰显出罗浮山在岭南地区的崇高地位 。
罗浮山摩崖石刻犹如一部部生动的史书,为历史文化爱好者们提供了一扇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窗口 。从这些石刻中,爱好者们可以窥探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例如,通过研究记载古建筑修建、修缮情况的石刻,了解当时的建筑工艺、社会对宗教建筑的重视程度以及资金来源等信息,从而勾勒出古代建筑发展的脉络 。
名人题刻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苏轼、湛若水、丘逢甲 等众多文人墨客、政要名人在此留下的墨宝,不仅展现了他们的书法技艺,更反映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情感、人生追求和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爱好者们可以通过解读这些题刻,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历史的沧桑变迁和文化的传承延续 。
罗浮山摩崖石刻堪称一座天然的书法艺术宝库,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在这里争奇斗艳,为书法艺术追求者提供了绝佳的学习范本 。篆书石刻 “罗浮”,笔致端严稳重,线条流畅雅致,充分体现了篆书古朴典雅的风格,让人领略到篆书的独特韵味和古人对书法艺术的严谨态度 。
隶书石刻《逃暗记》,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既庄重古朴又富有灵动之感。书法艺术追求者们可以仔细观察这些石刻的笔画形态、结构布局、笔法运用等,从中汲取灵感,学习到不同书体的书法技巧和风格特点 。同时,现场观赏摩崖石刻,还能感受到书法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独特魅力,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和艺术感悟 。
对于亲子家庭来说,罗浮山摩崖石刻是一个寓教于乐的好去处 。家长可以带领孩子一起欣赏这些石刻,给孩子讲述石刻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知识,让孩子在游玩中学习,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例如,在欣赏丘逢甲题刻的 “洗药池” 及附刻的小诗时,家长可以向孩子讲述葛洪在罗浮山采药救人的事迹,培养孩子的善良品德和济世情怀 。
景区还会不定期举办一些与摩崖石刻相关的亲子活动,如书法体验、文化讲座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书法的魅力,学习基本的书法技巧,提高动手能力和艺术素养 。同时,亲子之间共同参与活动,还能增进亲子关系,创造美好的家庭回忆 。
罗浮山摩崖石刻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每一处石刻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在观赏过程中,请务必文明游览,不要触摸、刻画石刻。这些石刻历经岁月的侵蚀,表面已经十分脆弱,哪怕是轻微的触碰,都可能对其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我们应以敬畏之心欣赏它们,让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供后人瞻仰 。
罗浮山地势复杂,部分石刻所在位置周边地形较为崎岖。在观赏石刻时,请留意脚下的路况,小心行走,避免因道路湿滑、陡峭而摔倒。同时,不要为了追求独特的拍摄角度而冒险攀爬危险区域,确保自身安全始终是游玩的首要原则。
罗浮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较为温暖湿润。最佳游览时间为春秋两季,此时天气宜人,温度适中,既没有夏季的炎热,也没有冬季的寒冷 。春季,山间万物复苏,繁花似锦,在欣赏摩崖石刻的同时,还能领略到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秋季,天高气爽,阳光明媚,山林间色彩斑斓,为观赏石刻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韵味 。夏季气温较高,且多台风、暴雨天气,出行前需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晒和防雨措施。冬季较为温暖,但早晚温差较大,需注意保暖 。
罗浮山摩崖石刻,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惠州乃至岭南地区一颗耀眼的文化明珠 。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传承,更是书法艺术的宝库,展示着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的独特韵味 。
其丰富的内容题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社会的窗口,从古建筑的兴衰到名人的思想情感,从乡规民约的传承到社会秩序的维护,每一处石刻都蕴含着无尽的故事 。不同规格的石刻,或精致细腻,或气势恢宏,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
无论是历史文化爱好者,渴望在石刻中探寻历史的真相;还是书法艺术追求者,希望从这些天然的书法范本中汲取灵感;亦或是亲子家庭,期待在游玩中增进亲子关系,同时让孩子接受文化的熏陶,罗浮山摩崖石刻都能满足你的需求 。
不过,在欣赏这一文化瑰宝时,我们也要时刻牢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以文明、安全的方式游览,让这些珍贵的摩崖石刻能够永远地保存下去,为后人留下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信当你踏入罗浮山,亲眼目睹这些摩崖石刻时,一定会被它们深深吸引,沉浸在这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