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惠州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567号
2024-12-26
惠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饮食文化犹如一部丰富多彩的百科全书,展现出独特的地域魅力。惠州饮食文化融合了广府、客家和潮汕等多元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味,成为惠州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江菜作为粤菜的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烹饪工艺和浓郁的地方风味闻名遐迩。东江菜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讲究火候的掌握,追求菜品的醇厚鲜美。其口味偏咸香,善用各种酱料和香料调味,使得每一道菜肴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东江盐焗鸡是东江菜的经典之作,拥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传说起源于东江惠阳盐场,当时人们用盐储存煮熟的鸡,意外发现其味道甘香鲜美,遂发展成这道名菜。其制作工艺独特,选用鲜嫩的三黄鸡,经腌制、包裹砂纸后,埋入炒热的粗盐中焗制而成。成品色泽金黄,鸡皮脆嫩,鸡肉滑嫩多汁,骨香浓郁,咸香的味道恰到好处,令人回味无穷。
梅菜扣肉也是东江菜的代表菜品之一,与惠州的特产梅菜紧密相连。相传北宋年间,苏东坡居惠州时,命厨师改良 “东坡扣肉”,加入本地梅菜,成就了这道美味。选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先煮至半熟,再经煎、炸、蒸等多道工序,搭配上经过晾晒、腌制、蒸煮的梅菜,肉的醇厚与梅菜的清香相互交融,肉质软烂,肥而不腻,梅菜吸收了肉汁的鲜味,变得更加美味可口,是惠州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佳肴。
除了丰盛的菜肴,惠州的传统小吃同样充满魅力,它们是惠州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承载着惠州人的童年回忆和情感寄托。
阿嬷叫是惠州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小吃之一,有着 300 多年的历史。它以白萝卜丝、虾米、肉粒等为主要原料,裹上面糊,放入热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因其形状像小碗,故而得名。刚出锅的阿嬷叫,香气扑鼻,外酥内嫩,咬上一口,萝卜的清甜与虾米、肉粒的鲜美相互交织,再蘸上些许白醋,酸甜可口,让人欲罢不能。关于 “阿嬷叫” 这一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在惠州话里,“阿嬷” 是指祖母的意思。很久以前,有个小贩在街边卖这种小吃,因其香气四溢,吸引了许多小孩子围观。小贩担心热油溅到孩子,便急中生智喊道:“阿嬷叫你回去吃饭!” 孩子们信以为真,纷纷跑回家。从此,这道小吃就被称为 “阿嬷叫”,成为惠州人心中难以忘怀的味道。
沙糕粄是惠州的传统糕点,用粘米粉、糯米粉、糖等原料精心制作而成。其口感软糯香甜,米香味十足。制作过程中,将米粉与糖混合,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成细腻的面糊,然后倒入特制的模具中蒸熟。沙糕粄的口味多样,有原味、芝麻味、花生味等,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在惠州的老街巷里,常常能看到售卖沙糕粄的小摊,热气腾腾的沙糕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吸引着过往的行人。无论是作为早餐还是下午茶点心,沙糕粄都能给人带来满满的幸福感,让人感受到惠州传统美食的独特魅力。
惠州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既保留了汉族传统节日的精髓,又融入了独特的地方特色,是惠州民俗文化的生动展现。这些节日承载着惠州人民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和情感纽带,代代相传,成为惠州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
春节是惠州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 “入年卦” 开始,惠州便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中。“入年卦” 标志着年关的临近,民间有 “官三民四僧道五” 的说法,人们会在这一天焚香点烛,燃烧纸钱元宝和衣纸敬神拜祖,祈求来年平安顺遂。
年卦前后,家家户户忙着扫尘除残,清扫房屋的每一个角落,寓意扫除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吉祥。同时,人们还会置办 “年食”,如炸油角、炸煎堆、蒸年糕等,这些传统小吃不仅美味可口,更饱含着浓浓的年味和亲情。油角形似荷包,寓意着钱包鼓鼓;煎堆圆润饱满,象征着团圆和富足;年糕则寓意着 “步步高升”,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除夕当天,家家贴春联、挂年画,祠堂祖屋也装点一新,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春联以对仗工整、寓意吉祥的文字,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和期盼;年画则以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年夜饭是春节的重头戏,一家人团聚一堂,共享丰盛的美食。餐桌上摆满了各种佳肴,如白切鸡、酿豆腐、红烧肉等,每一道菜都有着特定的寓意。白切鸡象征着 “吉祥如意”,酿豆腐寓意着 “福运满满”,红烧肉则代表着 “红红火火”。饭后,长辈会给晚辈派发压岁钱,寓意着驱邪避灾,保佑晚辈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
大年初一,人们纷纷前往寺庙祈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幸福。许多人会前往惠州西湖畔的元妙观,烧上一炷香,许下新年的心愿。这一天,人们还会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祝福彼此在新的一年里事事如意。孩子们则穿着新衣,拿着压岁钱,欢快地玩耍,享受着节日的欢乐。
端午节在惠州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庆祝方式。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惠州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赛龙舟活动,这一传统习俗可追溯至明嘉靖年间,历经数百年而不衰。东江河畔,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一艘艘龙舟如箭般飞驰在水面上。龙舟上的队员们齐心协力,喊着响亮的号子,奋力划桨,溅起层层水花。岸边观者如潮,人们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呐喊助威,热闹非凡。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活动,更体现了惠州人民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除了赛龙舟,端午节期间,惠州人还有裹粽子的习俗。粽子的种类繁多,有咸粽、碱水粽等。咸粽以糯米、赤豆为主,配以猪肉、虾头、葱头等馅料,后来虾米取代虾头,并加上蛋黄、蚝干等,使馅料更加丰富。碱水粽也叫灰水粽、甜粽,用烧制好的碱水混合糯米制成,呈金黄色,碱味醇香,沾红糖或蜜糖吃嫩滑可口,可存放较长时间。粽子不仅是美味的食物,还蕴含着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此外,惠州人在端午节还有洗 “龙舟水”、挂艾点香、拜神祭祖等习俗。洗 “龙舟水” 据说能洗走邪毒秽气,带来健康吉利;挂艾点香则可避疫、保平安;拜神祭祖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的感恩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中秋节在惠州同样备受重视,是一个充满温馨与欢乐的节日。惠州民间称中秋节为 “过八月十五” 或 “过八月半”,节日里,家家户户团圆相聚,共进晚餐后,最重要的仪式便是拜月与赏月。户外摆放着月饼、瓜果等供品,尤其是当地特色的风栗、菱角、青榄等 “六大件”,备受欢迎。月出之时,点香焚烛,拜月仪式庄重而温馨,女性多参与,并有卜巧的传统。
惠州中秋之夜,全城灯火辉煌,玩灯笼的习俗尤为盛行,其热闹程度甚至超越了元宵节,被当地视为真正的 “灯节”。五彩斑斓的灯笼点亮了城市的夜空,孩子们提着灯笼满街嬉戏,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这一习俗据传与广东的 “竖中秋” 相关,是明清以来地方风俗的延续。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部分传统习俗逐渐淡化,如点孔明灯的活动因防火安全考虑已被禁止,但驳山歌等公共娱乐活动,在往昔曾是全城瞩目的盛事,两岸居民赏月对歌,欢声笑语不断,展现了惠州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在惠州广袤乡村,还遍布着别具一格的中秋习俗,如拜山祭祖、舞龙、舞火狗等,从中也可一窥惠州民俗文化中多种文化形态兼容的地方文化特性。惠东的中秋舞龙已延续 200 多年,龙门的 “舞火狗” 是瑶族对狗图腾的崇拜礼仪和少女的成人礼仪,惠城的客家人遵循传统俗礼进行祭祀活动,博罗的客家围屋有着浓郁的中秋习俗特色,惠阳则有妇女专属的 “伏三姑” 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乡村中秋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活,也传承了惠州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惠州的手工艺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些手工艺作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惠州民俗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惠州人民的智慧与情感,代代相传,延续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
惠州木雕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长期广泛地流行于民间,具有典型的 “客潮惠味”,并以精湛的工艺制作、丰富的题材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享有盛名。
其工艺制作过程极为精细复杂,一块普通的木料,要经过构思、绘画、雕刻、打磨、精修等多个环节,耗时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从平凡到非凡的蜕变,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木雕作品。木料需经过时间沉淀,确保稳定性和耐用性,再通过桐油或石灰水浸泡,达到防虫防蛀防干裂的作用,同时增加坚硬度和柔韧度,为后续雕刻打下坚实基础。选定材料后,工匠们需根据木料的形状、纹理、色泽等自然特性,结合自身想象力,构思木雕主题、形态等,并绘制草图,为雕刻工作提供指导。在雕刻过程中,工匠们运用厚平刀、圆凿等各种工具,逐步削减木料,塑造出作品大致轮廓,再进一步细化,凿出作品动态及大致线条,并进行精雕细刻。之后,对作品进行打磨,使其光滑细腻,达到理想质感,最后涂上保护漆或打蜡上光,一件木雕作品才算正式完成。
惠州木雕的题材选择丰富多样,既有古老民间传说的神秘莫测、古今人物的生动刻画,又有花鸟虫鱼的细腻柔美、飞禽走兽的雄壮威猛,还有江海水族的深邃浩瀚与戏剧故事的悲欢离合,都深具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其雕刻技法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透空雕、高浮雕等十多种,以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较为鲜明的雕琢艺术特色。雕刻材料应用广泛,因精雕细刻,较少上色,一般选用色彩较淡的木材作为雕刻用材,如荔枝、龙眼木等,也有选用红木、海南黄花梨、紫檀木等颜色较深木材的。
位于惠城区水口街道机场路的格物艺术空间,其主人骆志平是惠州木雕工艺非遗项目负责人。他的工作室里摆放着不少用各种木料制作而成的木雕摆件,精美而生动。如他创作的一些以惠州自然风光为题材的木雕作品,将惠州的山水之美通过木雕的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壮美。这些木雕作品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惠州文化的生动体现,让人们在欣赏木雕之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惠州的独特魅力。
惠州剪纸至今已有 130 年以上历史,以刀法细腻、构图严谨、气韵生动活泼、线条流畅、刚柔兼济、作品富含故事情节、讲究生动传神与情趣著称,并于 2013 年入选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惠州剪纸吸收了国画和版画的表现手法,设计疏密有致,刀工细致入微,画面丰富饱满,体现了南派剪纸的柔美清秀、图案精巧。其题材多以寓意吉祥的福、禄、寿、喜及纳福驱邪为题,围绕人生礼俗、岁时节令等民俗生活制作,是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表现形式上,惠州剪纸大多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其圆孔和弧线都比较流畅,且柔中带刚,蕴含 “纸味”。过去很多惠州人家都会剪纸,以刻为主,以剪为辅,在艺术上则运用了对立统一的手法,对比强烈,构图夸张变形而不失真。
民国时期,惠州民间的剪纸较为活跃,随着当时西方的一些生活用具及现代交通、电力等 “新元素” 的涌入,惠州剪纸艺人及爱好者在他们的剪纸题材中也曾多次表现这些新元素。例如剪五代同堂,在八仙桌上便出现了暖水壶甚至风扇、煤油灯等;在郊野放风筝,可以见到剪纸的一角偶尔出现火车、汽车、自行车等元素。
如今,惠州剪纸面临传承困境,民间掌握这项手艺的人少之又少,且都上了一定年纪。不过,近年来的推广宣传,也逐渐吸引了一小批民间爱好者,如刘雅晶和苏定明等。刘雅晶致力于剪纸技艺的推广和教学,在麦地成立了工作室,也在文化馆和学校进行教学培训,她摸索出一套易记的教学口诀和剪纸顺口溜,其剪纸教学以适合老人小孩为目标,还结合孩子特点,剪出许多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图案,如 “奥特曼” 等,吸引更多孩子加入,让孩子提高了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苏定明的剪纸技法是家中祖传,他的作品不仅在省内外多次获奖,还受邀到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欧洲等地展出,他曾在国外展览现场演示用 2 到 3 分钟 “速剪” 一张人物侧影,令外国人大为震惊。
惠州泥塑历史悠久,属于我国民间早期的手工艺术,至今广泛流传于民间,而且不失民族特色,成为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泥塑主要是对泥土进行加工,使其 “活起来”,展现人们的思想和感情,或素或彩,形象有人物、动物、植物等,凭借着原始的艺术性得到不断传承与发展。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 4 千至 1 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惠州民间泥塑主要有建国前流传的神像雕塑、彩塑玩具以及用槁末香胶做成的绸衣公仔人物塑像。清末民初,惠州泥塑艺人有东门街的钟明、半径公仔禅、更楼下 “何二兴” 公仔店的何亚答夫妇。惠州彩泥塑玩具主要有泥响哨、“的答” 公仔、泥狮子、泥老鼠等,具有观赏与游戏的功能,可吹可玩,深得小孩喜爱。
在现代,庄敏是惠州泥塑技艺的传承者之一。儿时父亲带她去惠州的寺庙看泥塑雕像,让她对泥塑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下定决心传承这门技艺。她不断革新彩塑画的材质和制作技艺,创新浮雕式泥塑画,作品形态质朴逼真、造型生动活泼,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散发出独特魅力,被誉为 “惠州市民间艺术大师”。她还积极到学校、乡村开展公益教学活动,让更多孩子了解和学习泥塑技艺。
惠城区马安镇新楼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曾邀请惠州市泥塑协会会长王云鹏开展泥塑文化进乡村活动。活动中,王云鹏为孩子们讲解了泥塑的悠久历史,从古代泥塑艺术的起源,到不同时期的发展与演变,再到现代泥塑创作的创新与突破,让孩子们领略了泥塑艺术的魅力。在实操环节,孩子们通过揉、捏、切、压、粘等技法,制作出千姿百态的泥塑作品,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多姿多彩的魅力。这些泥塑作品不仅是孩子们的创意结晶,更是惠州泥塑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让古老的泥塑艺术在新一代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惠州的民间传说丰富多彩,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这些传说源远流长,经过世代相传,不断演绎和丰富,成为惠州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世界,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惠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素有 “鹅城” 的美誉。关于 “鹅城” 名称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位仙人骑着一只木鹅从北方飞来。当他俯瞰惠州这片土地时,被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风光所吸引,便降落于西湖之中,从此不愿离去。随着时间的推移,仙人离去,而那只木鹅则化作了一座山岭,卧于西湖湖畔,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据考证,这个传说可能是由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谢灵运的 “梦游罗浮” 典故演变而来。谢灵运在广州期间,曾夜梦罗浮,后按照梦境的启示,乘着一艘两头竖起的小木船(传说中的木鹅)从广州出发,游完罗浮后至增江与龙江(东江古称)交汇处,再溯龙江而上,来到古惠州。那时的惠州城区江、湖连成一片,水天茫茫,谢灵运在小船里过夜后,爬上一座小山(今鹅岭)游玩,后在此 “羽化登仙”(实则在广州被诛,后人讳说其事,演绎了这个传说),留下的木鹅便化为了陆地。
自隋唐时期起,“鹅城传说” 便在惠州民间广泛流传。当时的居民们出于对这一传说的敬畏,甚至不敢在城中随意打井,生怕伤到脚下这只 “大鹅” 的背部。2018 年,“鹅城传说” 被纳入惠州市第七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惠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承载着惠州人民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古老历史的敬畏与传承。
在惠州西湖风景区的菱湖内,有一处景点名为 “白鹤含书”。从高处俯瞰,菱湖的形状宛如一只展翅飞翔的白鹤,在其嘴前有一个绿色的小岛,恰似翻开的书信,这便是 “白鹤含书” 名字的由来,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秦朝时期,在平定百越的过程中,许多中原人随大军南下,在惠州这片土地上落户生根。这些外来人员被本地土著称为客家人。远离家乡的客家人在惠州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但他们心中始终怀着对远在中原的亲人的深深思念。同样,中原的亲人们也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他们。然而,由于山高路远,战乱频繁,通信变得极为困难,两边的人们只能将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默默埋藏在心底,祈求上苍保佑亲人平安。
或许是这份虔诚之心感动了上苍,一只白鹤从天而降,承担起了传递家书的使命。它不辞辛劳,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跨越千山万水,日夜兼程,只为了将亲人们的书信送达。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信日益增多,白鹤的飞行也愈发频繁和艰难。终于,在最后一次飞行中,白鹤从北方飞回来时,因体力衰竭而不幸身亡。
白鹤虽逝,但其精神长存。它腾空高飞的形象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化为了如今的菱湖;而它口中衔着的家书,则化作了湖中的小岛,成为了这段传奇故事的永恒见证。
千百年过去了,每当人们来到菱湖,看到这片碧绿的湖水和那座宛如书信的小岛,仿佛依然能看到那只白鹤忙碌的身影,感受到客家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这个传说不仅是惠州民俗文化的瑰宝,更是客家人坚韧不拔、重情重义精神的生动写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惠州人传承和弘扬这份深厚的情感与文化底蕴。
惠州民俗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惠州人民的智慧、情感和历史记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惠州民俗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一些传统手工艺后继乏人、民俗活动的参与度逐渐降低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惠州民俗文化,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应加大对民俗文化保护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扶持和培养,鼓励他们开展传承活动和创新实践。同时,通过举办各类民俗文化展览、演出和活动,提高公众对惠州民俗文化的认知度和兴趣,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学校教育也应成为传承惠州民俗文化的重要阵地。将民俗文化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形式,让青少年了解和学习本土民俗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传承民俗文化的新生力量。
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互联网平台等,对惠州民俗文化进行记录、保存和传播,扩大其影响力和覆盖面。鼓励文化创意产业与民俗文化的融合发展,开发具有惠州民俗特色的文化产品,让古老的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展望未来,惠州民俗文化有望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回归,惠州民俗文化将在新时代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成为惠州城市发展的亮丽名片,吸引更多人了解惠州、爱上惠州,为惠州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让这颗岭南文化明珠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