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惠州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567号
2024-12-27
惠城区历史源远流长,其根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在约一万年至 4000 年前,这片土地上便有人类活动的踪迹,他们在此繁衍生息,开启了惠城区历史的序章。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秦始皇统一岭南,设南海郡,惠城区所在之地被纳入博罗县管辖范围,由此开启了与中原王朝紧密相连的历史进程。此后历经朝代更迭,行政归属不断变化。至隋开皇九年(589 年),隋平陈后,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废欣乐县置归善县,归善县隶属于循州,这一时期循州成为地区管理的重要建制。隋开皇十年(590 年),循州总管府设立于梌山(今中山公园),统辖归善、博罗、河源、新丰、兴宁、海丰 6 县,惠城区作为循州治所,政治地位日益凸显,成为区域中心,拉开了惠州在历史长河中千年荣光的序幕。
岁月流转,到了南汉乾亨元年(917 年),循州析置祯州,惠城区境域隶属祯州,区域发展步入新阶段。直至宋天禧四年(1020 年)三月,为避太子赵祯讳,祯州改名惠州,“惠州” 之名自此诞生,并一直沿用至今。此后,元至元十六年(1279 年)称惠州路,明、清为惠州府治,惠城区始终是地区的核心区域,历经岁月沧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近代以来,惠城区的行政变革依旧持续。1912 年,废府制,归善县改称惠阳县。1949 年底,惠州镇从惠阳县析出,成为县级行政单位。直至 1988 年 1 月 7 日,惠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原县级惠州市改称惠城区,正式成为惠州市政府所在地,延续着千年古城的辉煌,以崭新姿态迈向未来。
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惠城区常住人口达 1558793 人,与过往相比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人口集聚效应愈发显著。户籍人口为 92.17 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高达 89.06%,反映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人口结构优化。
从年龄结构剖析,0 - 14 岁人口占比 21.47%,共计 334751 人,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预示着未来的教育、消费等诸多领域潜力巨大;15 - 59 岁人口作为主力军,占比 68.33%,达 1065113 人,他们活跃于各行各业,支撑起惠城的经济大厦;60 岁及以上人口占 10.20%,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 6.92%,老龄化社会特征初显,对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提出新挑战的同时,也催生了 “银发经济” 发展契机。
性别构成方面,男性人口为 807654 人,占 51.81%;女性人口为 751139 人,占 48.19%,总人口性别比为 107.52,性别结构相对均衡,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家庭单元构建提供坚实基础,利于各产业协调吸纳劳动力。
在民族构成上,汉族占据主体地位,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虽小,但涵盖了壮族、苗族、土家族等多个民族,他们带来多元文化风情,在服饰、美食、民俗节庆等领域融入惠城生活,如壮族 “三月三”、苗族花山节等节日氛围渐浓,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促进民族交流融合,多元共生成为惠城人口文化一大亮点。
惠城区产业发展多元共进,尽显蓬勃活力。先进制造业是经济增长强劲引擎,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优势突出,TCL、德赛等行业巨头扎根于此,从智能家电到高端半导体芯片研发制造,产品远销海外,不断拓展全球市场份额;新能源产业紧跟时代步伐,锂电新能源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电池能量密度与续航能力,助力绿色交通变革;装备制造企业聚焦精密仪器、高端数控设备生产,为工业 4.0 筑牢根基,众多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在细分领域崭露头角,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
现代服务业同样熠熠生辉,作为区域核心,惠城金融服务业发达,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汇聚,为企业、居民提供全方位资金融通、风险保障服务;总部经济蓬勃兴起,吸引众多知名企业设立区域总部,楼宇经济催生城市天际线繁华景象,甲级写字楼内企业决策中枢高效运转,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依托交通枢纽优势,物流产业畅达四方,快递快运、冷链物流、智慧仓储多元业态融合,构建起大湾区物流配送重要节点,实现货物 “一日达” 周边城市,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流通效率。
近年来,惠城区经济成果斐然。地区生产总值持续攀升,2023 年 GDP 总量达 1072 亿元,占惠州市 GDP 总量的 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稳步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4.8 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消费结构升级显著,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居民用于文化、旅游、健康等领域支出增多,展现消费升级活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保障公共服务投入,新建学校、医院改善民生福祉,城市公园、绿道网络不断拓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惠城正以坚实步伐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大湾区城市群竞争中崭露头角,成为投资兴业、安居乐业的一方热土。
惠州西湖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岭南明珠,镶嵌于惠城大地。水域面积达 3.13 平方千米,湖岸线蜿蜒曲折,长达 12 千米,由西湖景区和红花湖景区共同构成,总面积 20.91 平方千米。湖面澄澈如镜,波光粼粼,湖水最深处达 5 米有余,平均水深约 1.5 米。五湖六桥十八景错落分布,五湖者,鳄湖、平湖、菱湖、丰湖、南湖也,湖湖相连,宛如翠玉串联。漫步苏堤,仿若能瞧见苏东坡当年率众筑堤之身影,堤长 270 米,其上绿柳成荫,烟柳画桥之景美不胜收,春日桃花灼灼,与绿柳相映成趣,尽显江南韵味;泗洲塔耸立于狮山之巅,高 37.37 米,八角七层,砖身木檐,始建于唐代,为惠州最古老建筑之一,登塔远眺,湖山全景尽收眼底,所谓 “雁塔斜晖”,夕阳余晖洒下,塔影入湖,如梦如幻;六如亭静卧孤山,亭下乃苏东坡侍妾王朝云之墓,朝云温婉可人,随东坡贬谪惠州,不离不弃,病逝于此,东坡为纪念她筑亭,引得后人凭吊感慨。
惠州西湖历史源远流长,自东汉时期初具雏形,历经数朝雕琢,至北宋苏东坡谪居惠州时大放异彩。东坡寓惠三载,留下诸多传世佳作,如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将惠州风土人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其足迹所至,苏堤、东坡园等遗迹至今仍吸引游人无数,让西湖美名远扬,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成为岭南文化的精神坐标。
飞鹅岭雄踞惠城西南部,海拔 213 米,扼守交通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其山体形似飞鹅展翅,故而得名。自古便是军事要塞,近代更是见证诸多风云变幻。
清末,孙中山先生为推翻封建帝制,在此谋划起义。1900 年,惠州起义爆发,起义军以飞鹅岭为据点,与清军展开激烈对抗,枪炮声震四野,虽起义最终失败,却如振聋发聩之号角,唤起民众觉醒,为革命埋下希望火种。如今,飞鹅岭已辟为公园,园内绿树成荫,曲径通幽,登山道蜿蜒而上,沿途设置观景台,登顶俯瞰,惠城繁华尽收眼底,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东江似练穿城而过。公园内还陈列着诸多革命史料,以图文、雕塑等形式展现那段波澜壮阔历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逢节假日,市民、学生纷至沓来,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高榜山紧邻西湖,海拔 229 米,森林覆盖率超 80%,山间清泉潺潺,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极高,为城市天然氧吧。山上有挂榜阁,高 39.9 米,仿明清官式建筑,气势恢宏,登阁远眺,惠城山水、田园风光一览无余,晨曦微露或落日余晖之际,霞光万道,仿若人间仙境。
红花湖景区则以自然风光著称,水域面积 1.62 平方千米,环湖绿道长达 18 千米,沿途青山环绕,碧水相依,四季繁花似锦。骑行其间,清风拂面,花香沁脾,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是市民休闲健身、亲近自然的绝佳去处,每逢周末,骑行爱好者穿梭其中,欢声笑语回荡山间,构成一幅充满活力的生活画卷。
东江盐焗鸡堪称客家菜之经典,作为东江流域特色菜肴,其诞生与当地盐场劳作紧密相连。古时,盐民为保存食物,尝试将熟鸡埋入盐堆,意外造就这一美味。制作时,精选三黄鸡或惠阳纯种胡须鸡,以保证鸡肉鲜嫩、皮滑骨香。宰鸡后仔细掏净内脏、油脂,晾干表皮,用沙姜粉、盐、八角末等调料精心腌制,确保入味透彻。再以砂纸或草纸层层包裹,裹上猪油,放入炽热粗盐中文火焗制,盐的高温均匀渗透,逼出鸡肉自身油脂,焗至皮脆肉嫩,香气四溢。
上桌后,鸡肉色泽微黄,手撕成丝,纹理间汁水饱满,皮脆与肉嫩相得益彰,沙姜香气与鸡肉鲜香相互交融,一口下去,咸香在舌尖绽放,令人回味无穷,是宴请宾客、阖家团圆时餐桌上的必备佳肴,承载着客家人的热情好客与美食智慧。
阿嬷叫这一小吃,扎根于惠州的街头巷尾,名字饱含温情。传说其起源与惠州当地老妪有关,昔日街头,阿嬷们售卖此物,香气四溢,引得孩童纷纷围拢,“阿嬷叫” 之名由此传开。制作工序看似简单却藏巧思,将白萝卜刨成细丝,加盐腌制去水,使其爽脆清甜;虾米、肉粒提鲜增香,与调好味的面粉浆混合,用特制小网篓舀起,轻轻放入热油锅中。慢火煎炸间,面糊逐渐成型,成小碗状,外皮在油的轻抚下迅速变得金黄酥脆,内馅依旧保持软糯。
刚出锅的阿嬷叫,热气腾腾,捧在手心,咬上一口,“咔嚓” 声后,萝卜的清甜、虾米的鲜香、肉粒的醇厚瞬间释放,混合着油炸的香气,驱散寒意,慰藉心灵,成为惠州人儿时最难忘的美味记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街头那一声 “阿嬷叫”,总能勾起游子的思乡情愫。
在惠城区,横沥汤粉店随处可见,它是惠州人早餐与夜宵的宠儿。源于横沥镇的这道美食,有着上百年历史,从码头边的简易食摊起步,逐渐风靡惠城。汤粉的灵魂在于汤头,以新鲜虾粉、猪骨、鱼肉丸等食材,经长时间熬煮,虾的鲜美、骨的醇厚、鱼丸的弹牙尽融于汤,无需过多味精,便鲜香四溢。
粉选用本地细米粉,爽滑劲道,入口即化。搭配精心烹制的猪脚、猪皮、肉丸、卤蛋等配菜,猪脚软糯 Q 弹,猪皮富含胶原蛋白,入口即化,肉丸紧实多汁,卤蛋咸香入味。秋冬之际,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横沥汤粉,先喝一口热汤,让暖流瞬间传遍全身,再挑起一筷子粉,裹挟着配菜送入口中,满足感油然而生,暖胃又暖心。
惠城美食犹如繁星点点,除上述佳肴,萝卜粄、艾粄等传统糕点独具风味。萝卜粄以糯米粉为皮,内馅用萝卜丝、虾米、腊肉炒制而成,咸香软糯,是清明时节的时令美味;艾粄则将艾草榨汁与糯米粉混合,包裹花生、芝麻馅料,蒸熟后散发着艾草清香,口感软糯,回味悠长,饱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梅菜扣肉更是声名远扬,选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经焯水、油炸、切片处理,与腌制晾晒后的梅菜一同蒸制。五花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梅菜吸收肉香与油脂,变得乌黑油亮,咸香下饭,是惠州宴席上的经典硬菜,尽显惠城饮食文化的多元魅力,每一道美食背后,皆蕴含着惠城的历史、民俗与烟火人间。
惠城区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在时代前沿,传统与现代在此交织出独特魅力。漫步惠城街头,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华贸中心、佳兆业 ICC 等摩天建筑直插云霄,玻璃幕墙倒映着蓝天白云,彰显都市繁华气息;江北 CBD 汇聚众多金融、商务机构,写字楼内白领穿梭忙碌,决策指令从这里传向四方,驱动经济蓬勃发展;金山湖片区现代化住宅小区依湖而建,湖光潋滟,绿树成荫,居民推窗即景,畅享诗意生活。
在城市飞速发展进程中,惠城对历史文化的守护从未停歇。水东街在保留骑楼风貌基础上焕然一新,传统骑楼建筑与时尚酒吧、咖啡馆、文创店完美融合,夜晚霓虹闪烁,古韵今风交织,成为市民游客的 “打卡” 胜地;金带街、北门直街古巷深深,青石板路诉说着往昔,两侧明清风格老屋林立,如今修缮后引入传统手工艺作坊、古籍书店等业态,让历史文化重焕生机;墨园村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古建筑群保存完好,古祠堂庄严肃穆,镬耳墙错落有致,传统民俗活动如舞麒麟、唱大戏定期上演,延续百年乡土记忆。
科技创新领域,惠城同样成绩斐然。作为惠州首个省级高新区,惠城高新区勇立潮头,吸引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扎根,如专注智能装备制造的利元亨,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3C 产品生产,助力产业升级;TCL 华星光电在显示技术领域不断突破,超高清、柔性屏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点亮科技生活。园区内科研机构、孵化器星罗棋布,产学研深度融合,源源不断为企业输送创新动力,每年新增专利数以千计,诸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推动惠城从制造强区迈向智造高地,向着现代化一流中心城区大步迈进,传统底蕴与现代活力共绽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