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龙门县简介

2024-12-27

一、开篇语:龙门印象初起

在广东省中部,有一片山水相依、人文荟萃的土地,它宛如一颗隐匿在繁华都市背后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便是龙门县。龙门县地处珠三角核心辐射粤北的过渡地带,置身于 “大广州”“大深圳” 超级都市圈的交汇之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东南与河源市东源县、惠州市博罗县接壤,西南毗邻广州市从化区、增城区,北与韶关市新丰县相连,在这片 2267 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相互交融,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水人文长卷。当你踏入这片土地,青山绿水扑面而来,静谧的山林、澄澈的溪流、古朴的村落,仿佛时间都为之停驻,每一寸空气都弥漫着悠然闲适的气息,让人不禁沉醉在这方天地,开启一场难忘的探索之旅。

二、历史溯源:龙门县名的由来

龙门之地,历史源远流长,其建制沿革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片土地隶属百越之地,为古老民族的栖息繁衍之所。秦始皇二十四年(前 223 年),天下一统,置番禺县,龙门归其管辖,自此融入华夏郡县体系。直至东汉建安六年(201 年),番禺县析置增城县,龙门成为增城县的一部分,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岁月悠悠,明代中叶,龙门地区风云变幻,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犹如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彼时,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大量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沦为流民。为谋生计,他们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其中一些人来到龙门的深山之中。在铁岗、南昆山、地派一带,蕴含着丰富的铁矿资源,这些流民便在此开荒种地、采矿冶铁,逐渐聚集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然而,他们的行为触犯了明朝统治者的利益。官府视这些采矿冶铁者为 “山寇”“匪”“奸”,欲加以打压。明弘治初年,矿民与官府的矛盾激化,冲突一触即发。西北一路,多东莞、新会之民;东南一路,多程乡、海丰之人,他们依山鼓铸,争利相哄。统治者见状,决定派兵镇压。可谁能料到,弘治四年(1492 年),总督秦纮奏请用兵,命帅府苗某督兵进剿,却遭遇矿民埋伏,苗帅与一参军一游击命丧黄泉,官兵出师不利。次年,明弘治五年,明兵再度出击,守备王守忠献策募乡勇,詹村人戴琳与弟琼率勇士应募,冲锋在前,官兵随后,连捣贼十七寨,生擒贼首茹白须、何跳墙、邓福寿、高任子、江天青等,斩首数千,余党窜入山谷,这场风波才暂时平息。

与此同时,瑶民起义也如汹涌浪潮,震撼着这片土地。增城、龙门等地,汉、瑶、壮、畲族杂居,历史上民族关系错综复杂。隋唐以来,“荆蛮” 南下,至宋代,广东瑶族以西江流域为中心广泛分布,形成 “无山不有瑶” 之势。增城土豪劣绅和官兵常对瑶民进行袭扰,烧杀劫掠,民不聊生。明弘治元年(1488 年),瑶民忍无可忍,推举谭观福为首领,揭竿而起,本地瑶民和邻县壮族纷纷响应,屡次击败官兵,惩治贪官恶霸。

据蓝田瑶民相传,谭观福身高八尺、胸围丈二,手有钩脚有挠,力量超人,武艺超群,还能飞善走,翻山越岭如履平地,他深受民众爱戴。当明统治者派兵 “进剿” 时,谭观福率瑶民设伏,凭借 “瑶长技在强弩药矢,发无不中,中则立毙” 的本领,全歼明官兵先头部队。虽然后来明朝政府调集大军镇压,“斩首数千”,但瑶民起义给明朝统治以沉重打击。至今,蓝田瑶族乡仍流传着众多有关谭观福的传说故事,瑶民在石马山脚设庙祭祀,尊称他为 “谭仙公”。

在矿民起义与瑶民起义的双重冲击下,明朝统治者意识到,必须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控。增城地方辽阔,对东北部龙门地区管辖不便,客观上具备了分县而治的条件。明弘治五年,督臣奏请置县控扼要冲,四年后,明弘治九年(1496 年),朝廷批准请求,割增城之西林、平康、金牛三都,民版十一里以为邑,析博罗地益之,设县治于七星冈。因其地为增之上龙门,古人对海拔较高的峡谷急流,惯称 “龙门” 或 “龙口”,故邑以龙门名,龙门县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明代广州府 “一州十五县” 中最年轻的县邑之一。首任知县李震走马上任,开启一县之治,上龙门巡检司移至黄沙坳,改为龙门县属巡检司,建县初期,全县设长沙、开源两个乡,长沙乡分西林、平康两个都,开源乡仅有金牛都,下分三十堡、二十约,龙门县自此开启新的发展征程。

三、人口风貌:小城烟火情

龙门县,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承载着无数人的生活梦想。截至 2022 年末,龙门县户籍总人口达到 35.82 万人,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人生故事,共同编织出龙门的人间烟火。

漫步在龙门的街头巷尾,你能真切感受到岁月沉淀下的人文气息。这里的人们,传承着祖辈的智慧与坚韧,在时代的浪潮中稳步前行。龙门县是一个多民族和谐聚居的地方,汉族、瑶族、壮族、畲族等多个民族的同胞在这里安居乐业,他们各自独特的文化习俗相互交融,如同绚丽多彩的织锦,为龙门的人文风貌增添了无尽魅力。

在蓝田瑶族乡,瑶胞们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与民俗风情。他们的服饰精美绝伦,色彩斑斓的图案仿佛诉说着古老的传说;传统舞蹈热情奔放,舞者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祖先的敬仰。每逢重要节日,整个村落便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人们载歌载舞,共享丰收的喜悦,那份纯真与质朴,让人动容。而在其他乡镇,汉族同胞们以勤劳的双手耕耘着这片土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丰收年景。他们的方言、美食、建筑风格各异,却又和谐共生,共同勾勒出龙门丰富多彩的民俗画卷。无论是热闹集市上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还是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温馨场景,都让人深深眷恋这片充满人情味的土地。

四、自然瑰宝:醉美山水间

(一)南昆山:天然氧吧,心灵桃源

南昆山,宛如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龙门县的西南部。这片土地森林覆盖率高达 96.93%,每一寸空气都仿佛被大自然精心过滤,负离子含量最高可达每立方厘米 13.6 万个,是当之无愧的 “天然氧吧”。踏入南昆山,仿佛置身于一个绿色的梦幻世界,山峦叠嶂,绿树成荫,连绵的山峰似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守护着这片净土。山间小道如丝带般蜿蜒,漫步其上,身旁是茂密的森林,参天古树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

沿着步道前行,耳畔不时传来潺潺的流水声,循声而去,便能邂逅那灵动的溪流。溪水清澈见底,鱼儿欢快游动,似与游人相乐。溪中的石头被岁月打磨得圆润光滑,或大或小,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溪床之上,溪水撞击在石头上,溅起晶莹的水花,奏响一曲曲美妙的乐章。而那气势磅礴的川龙瀑布,更是大自然的杰作。瀑布从山顶飞泻而下,如银河落九天,水花飞溅,如烟如雾,在阳光的照耀下,幻化成一道道绚丽的彩虹。站在瀑布前,感受着扑面而来的水汽,那磅礴的气势让人心灵震撼,所有的烦恼都被这大自然的伟力冲刷得一干二净。

南昆山不仅是植物的天堂,也是动物的乐园。这里栖息着苏门羚、大灵猫、白熊等珍贵动物,它们在山林间自由穿梭,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生机与活力。珍稀的穗花杉、红花荷等亚热带和温带植物,更是如绿色精灵般点缀在山林之中,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当你登上主峰天堂顶,海拔 1228 米的高度带来的不仅是征服的快感,更是俯瞰群山的壮丽视野。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云海翻腾涌动,如梦如幻,仿佛人间仙境。在南昆山,你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让心灵在这片绿色的海洋中得到栖息,感受大自然最纯粹的美好。

(二)桂峰山:巅峰揽胜,云海幻境

桂峰山,以其雄伟险峻的身姿屹立于龙门县西北部,海拔 1085 米的主峰高耸入云,是龙门大地的巅峰之作。当你踏上攀登桂峰山的征程,仿佛开启了一场挑战自我与亲近自然的奇妙之旅。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拾级而上,四周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每一步都仿佛踏入仙境。山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木遮天蔽日,为你撑起一片绿色的天空,偶尔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的缕缕阳光,如同金色的丝线,为这片山林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视野也越发开阔。当你终于登顶,那一刻,眼前的壮丽景色足以让你忘却一路的疲惫。极目远眺,连绵的山脉如巨龙奔腾,山峦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如梦如幻。云海如同一层洁白的轻纱,轻柔地覆盖着群山,随风飘动,变幻无穷。在晨光的映照下,云海被染成绚丽的色彩,金黄、橙红、淡紫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徐徐展开。俯瞰山下,村庄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间盆地,袅袅炊烟升起,与山间的云雾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画卷。

桂峰山的四季,各有千秋。春天,漫山遍野的山花竞相绽放,红的、粉的、白的,如繁星点点,点缀在翠绿的山林间,仿佛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夏天,山间凉风习习,是避暑的绝佳胜地,茂密的森林如天然空调,为你驱散夏日的燥热;秋天,山林被染上金黄与火红的色彩,枫叶如丹,银杏金黄,层林尽染,美不胜收;冬天,当寒潮来袭,山间偶尔会出现雾凇奇观,银装素裹的树木晶莹剔透,宛如童话世界中的冰雪王国。在桂峰山,无论何时前来,都能领略到大自然独特的魅力,收获一场难忘的视觉盛宴。

(三)香溪堡:碧水悠悠,古韵悠悠

香溪堡,宛如一颗遗落在尘世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位于龙门县北部,悠悠碧水贯穿其中,两岸茂密的竹林如绿色的屏障,绵延不绝。乘坐游船顺流而下,微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那碧绿的河水宛如一面镜子,倒映着两岸的青山、翠竹,还有那古朴的建筑,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河畔的五宅古堡,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这座有着近 400 年历史的古堡,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无数游客。围墙内,一座 4 层古堡巍峨耸立,宽 24 米,深 11.7 米,高约 20 米,东西两侧为锅耳状风火山墙,线条流畅,造型典雅,尽显岭南建筑风情。古堡内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人不禁穿越时空,想象当年的繁华景象。沿着古码头的石阶前行,那被岁月打磨光滑的石阶,见证了无数的迎来送往。码头上的古树摇曳,似在向人们讲述着曾经的商贸往来,舟樯林立的热闹场景。

香溪堡不仅有古韵,更有充满趣味的水上娱乐项目。在河面上,你可以体验竹筏漂流的悠闲,随着竹筏缓缓前行,感受水流的轻抚,欣赏两岸的迷人景致;也可以参与 “河中抛网捕鱼”“竹笼取宝” 等饶有兴味的活动,感受收获的喜悦。若是玩累了,岸边的竹林乐园便是休憩的好去处。这里设有竹林别墅、沙滩泳场,你可以在别墅中享受静谧的午后时光,或是在沙滩泳场尽情畅游,释放活力。香溪堡,就像一个融合了自然与人文、静谧与欢乐的宝藏之地,等待着每一个人前来探寻它的魅力。

五、人文珍宝:岁月的馈赠

(一)龙门石窟:石刻传奇,历史回音

龙门石窟,这座闻名遐迩的艺术瑰宝,虽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同名,却有着独特的地域韵味。它位于龙门县的一处幽静山谷之中,周边群山环抱,绿树成荫,仿佛为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石窟内,一尊尊佛像雕刻精美,线条流畅,细腻地展现出佛像的慈悲面容与端庄神态,他们双目微闭,似在俯瞰世间万物,又仿若沉浸于修行的静谧之中。壁画栩栩如生,色彩虽历经岁月侵蚀仍依稀可辨,那些灵动的飞天、庄严的佛传故事,宛如一部部鲜活的史书,向后人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走进龙门石窟,就如同踏入了一条历史的长河。从石窟的开凿工艺、佛像风格的演变,能清晰窥探到不同朝代的社会风貌与宗教信仰。北魏时期的佛像,高鼻深目,神情肃穆,透着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反映出当时佛教初传中原的神秘与庄重;而唐代佛像则更加丰满圆润,面容慈祥,洋溢着盛世的雍容华贵,彰显出大唐开放包容、国力昌盛的时代特征。窟内的碑刻题记,更是一部无言的史书,记录着历代工匠、信徒的虔诚之心,以及彼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点滴。龙门石窟,不仅仅是石头的雕琢,更是岁月的沉淀,宗教文化的传承,它宛如一颗璀璨星辰,在龙门的历史天空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吸引着无数后人前来探寻其深邃的内涵。

(二)客家围屋:围拢的乡愁,传承的力量

在龙门县的广袤大地上,客家围屋如颗颗明珠散落其间,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与乡愁。这些围屋建筑风格独特,集防御与聚居功能于一体,是客家智慧的结晶。外观上,围屋高大厚实的围墙,四角耸立的碉楼,给人一种威严庄重之感,仿佛在诉说着往昔抵御外敌、守护家园的英勇故事。

踏入围屋内部,犹如进入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随处可见,图案涵盖花鸟鱼虫、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每一处雕刻都饱含着匠人的心血与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堂屋中,供奉着祖先牌位,袅袅香烟升腾,传承着客家人敬祖崇宗的传统美德。围屋内的房间布局紧凑而有序,巷道纵横交错,邻里间鸡犬相闻,孩子们在巷道中嬉笑玩耍,老人们坐在门口晒着太阳,唠着家常,那份浓浓的人情味,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归属感。在这里,传统的客家民俗风情代代相传,逢年过节,舞龙舞狮、客家山歌、酿豆腐、打糍粑等民俗活动与美食轮番登场,热闹非凡,展现出客家人坚韧乐观、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成为龙门人文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温泉度假村:暖汤滋养,惬意时光

龙门县,这片神奇的土地还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温泉度假村星罗棋布,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每到寒冬腊月,或是忙碌疲惫之时,人们纷纷来到温泉度假村,褪去一身的喧嚣与疲惫。

永汉温泉,那汩汩涌出的泉水热气腾腾,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如硅酸、硫酸钙等微量元素,对慢性风湿病、神经麻痹症、慢性肠胃炎、皮肤病等具有显著的疗养功效。游客们浸泡在温暖的泉水中,闭目养神,感受着泉水轻柔地抚摸肌肤,紧绷的神经瞬间松弛下来,仿佛所有的烦恼都随着水汽飘散而去。周边的山峦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为泡汤增添了几分诗意。

龙门温泉度假区同样魅力非凡,它有着 “亚洲第一泉” 的美誉,水温高达 76°C,泉水富含铁、锍、氡、钙、镁等 48 种矿物质元素。在这里,别具特色的九龙潭、天地五行池、乾坤池、摇滚池、泡泡池、十二生肖池等各具风情,满足着不同游客的喜好。一家人或是一群好友,穿梭在各个汤池之间,体验着不同的乐趣,时而在养生池中舒缓身心,时而在动感池中嬉戏欢笑,尽情享受这惬意的时光。度假村内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除了泡汤,还有健身运动区、药理治疗与研究区、养殖中心、别墅旅馆、风味餐饮、商务会议、理疗保健、休闲娱乐、郊野闲情等服务项目,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在这暖汤滋养的温柔乡,忘却尘世纷扰。

六、舌尖诱惑:龙门的味道

(一)龙门胡须鸡:一口鲜嫩,百年回味

龙门胡须鸡,这道在龙门美食谱系中堪称翘楚的佳肴,拥有着一段跨越 400 多年岁月的传奇繁育史。其身影最早可追溯至明代,那时它还被称作 “蛇头鸡” 或 “草头鸡”,在龙门铁岗的山水田园间,开启了它作为广东四大名鸡之一的传奇旅程。

这鸡,生得一副好模样,“黄毛、黄脚、黄嘴、下颌有一撮胡须”,恰似一位身着黄袍、颌下留须的 “鸡中雅士”。当它被端上餐桌,那金黄油亮的外皮瞬间就能勾起人的馋虫,仿佛在诉说着它生前的矫健与活力。轻轻一咬,鲜嫩多汁的鸡肉在齿间散开,皮脆肉嫩,口感丰富得让人陶醉。无论是白切,原汁原味展现鸡肉的鲜嫩;还是豉油清蒸,让豉香与鸡香完美融合;又或是沙姜焗鸡,沙姜的独特香气丝丝入扣地渗透进鸡肉纹理之中,每一种做法都能将胡须鸡的美味发挥到极致,让人欲罢不能,也难怪它能成为龙门人餐桌上的宠儿,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龙门人的味蕾记忆。

(二)龙门米饼:酥脆香甜,年节至爱

龙门米饼,这一承载着龙门人浓浓乡情的传统名点,旧时又称年饼,是龙门年节期间不可或缺的 “主角” 之一。它以优质大米、精选花生为主要原料,盐、糖为辅作佐料,经多道精细工序精制而成。制作时,选料极为考究,米要用冬米,经锅炒后,色泽金黄,香气四溢;花生要当年产的,而且仁要饱满结实;糖要用冰糖,配以适量的水,在锅里熬成粥样,隔夜待其冷却,若在熔糖时,加拍扁的生姜一、二块同煮,味道更佳;水最好用南昆山水,取其清洌甘甜。打饼程序更是丝毫马虎不得,从研粉、将米粉和糖浆花生等配料搅匀、印饼、压实到烘干,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最终成型的龙门米饼,拥有 “皮薄馅多,爽脆可口,咸淡适中,清香宜人” 的独特魅力。形态上,以圆形为主,像是缩小版的月饼,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间或有少许鱼仔形,寓意年年有余。龙门人做米饼用的模具上通常是牡丹花或是一些吉利的词,如 “福”“喜” 等,饱含着对亲友的美好祝福。如今,龙门米饼不仅是龙门人自家逢年过节必备的美味,更是走向了珠三角乃至海外市场,让更多人品尝到这来自龙门的酥脆香甜,感受龙门传统美食文化的韵味。

(三)大笼糍:软糯香甜,佳节珍馐

在龙门县龙江镇,每逢春节,大笼糍的香气便会弥漫在大街小巷,它作为当地的传统春节食品,承载着龙江镇客家人数百年的民俗记忆,盛于明代初期,至今仍是人们心中割舍不下的 “年味” 代表。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这三天,是龙江镇村民们约定俗成做大笼糍的日子。一家人齐心协力,将糯米粉加水揉成柔软的面团,放入特制的大蒸笼中,以猛火蒸熟。这期间,厨房热气腾腾,欢声笑语不断,满是温馨的节日氛围。开笼的那一刻,蒸汽裹挟着米香扑面而来,一笼又大又圆、敦敦实实的大笼糍呈现在眼前,模样虽质朴,却散发着浓浓的乡野气息。

它的食用方式颇为多样,传统的吃法有两种:一是将大笼糍切片,蒸煮后,蘸着糖水享用,软糯的口感与甜蜜的糖水在舌尖碰撞,瞬间驱散冬日的寒意,带来满满的幸福感;其二是切片后,放锅里煎成金黄色,煎好后蘸上糖浆或盐吃,外酥里嫩,口感爽滑,别有一番风味,每一口都饱含着对新年的美好期许,成为龙门美食画卷中极具特色的一笔。

七、结语:龙门待君再品

龙门县,恰似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又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处处流淌着诗意;更像一首悠扬的乐章,奏响着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旋律。从历史的烽火硝烟中走来,它带着岁月的沉淀与坚韧;于山水之间静立,用自然的鬼斧神工征服人心;在民俗风情里传承,让古老的文化延续生机;凭舌尖上的滋味,勾起游子的浓浓乡愁。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等待着您亲身踏上,去聆听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故事,去触摸历史的余温,去感受大自然的心跳,去品味人间烟火的醇厚。无论您是追求心灵宁静的旅人,还是热衷于探寻历史奥秘的学者,亦或是执着于美食的老饕,龙门县都将以它独有的魅力,为您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旅行,让您沉醉不知归路,期待与您在龙门的山水人文间相逢,共赴一场难忘的约会。